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非遗项目介绍之阿宫腔

发布时间:Dec 16, 2021 | 作者:刘得腾


1.jpg

阿宫腔,又称“遏工”,也称北路秦腔,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现在传世的阿宫腔分析研究可看出确系秦阿房宫之遗音。阿宫腔的语气助词(拖音)保留着鲜明的秦古汉语特色。唱腔细腻婉转、刚柔并济,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与原秦腔唱调相比,阿宫腔更细腻,拖音带出“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艺术效果。阿宫腔演出多为传统剧目,角色行当俱全;在表演上有塌城、剑出鞘、踢打等武打绝技。阿宫腔起源于礼泉县一带,以“灯影戏”方式传承,后流传于富平县。阿宫腔于1959年被搬上大舞台,由真人扮唱替代了原来的皮影戏演唱。阿宫腔的曲牌400种,现存剧本300余本,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撰稿:刘得腾

摄影:孟   钊

信息来源: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