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登录/注册 搜索

鹤壁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发布时间:Mar 18, 2022 | 作者:鹤壁市群众艺术馆


浚 县 泥 咕 咕

浚县泥咕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五帝时期。《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帝颛顼高阳,是黄帝的孙子,他教人们创稼穑,知礼仪,驯养六畜,敬奉神灵,教化民众,使农业、制陶、冶铜得到极大发展,于是“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抵属。”浚县与颛顼故里濮阳近在咫尺,至今流传着的帝颛顼在黄河岸边挖取胶泥,按照驯养的动物形象教人们捏制飞禽走兽、家牲六畜的故事,对这一记载作了民间诠释。20世纪九十年代,浚县出土秦汉时期的陶泥咕咕,为相关传说和故事提供实证。泥塑早于制陶,从而验证了从女娲抟黄土作人、帝颛顼制陶到秦汉陶泥咕咕的完整进程,使浚县泥咕咕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有了可靠的依据。

浚县泥咕咕集中产于浚县黎阳镇(2011年改称伾山街道办事处)杨玘屯村,全村2000多人口,70%以上村民都会捏制泥咕咕。该村坐落在大伾山脚下的古黄河岸边,因应了帝颛顼黄河岸边取泥教人们捏制泥塑的传说。浚县泥咕咕大致分为人物、动物两大类,泥咕咕、狮子、泥马、骑马人、泥猴、十二属相、历史人物、泥羊、泥狗等一百多个品种。采用的原料为黄河澄泥,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手工制作,也有环节用模具,其工艺流程主要有取土、和泥、捏制、窑烧、着色等。

浚县泥咕咕造型简炼丰满、淳朴生动、粗犷豪放、形简神妙。尾部有两个小孔,形成巧妙的结合,吹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泥咕咕着色大都采用黑色打底,再用大红、大绿、纯白等颜色绘出各种花纹,色彩对比强烈鲜艳,给人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

浚县泥咕咕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传递着各个时期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泥咕咕作为一种文化标本,被众多民俗专家称之为“历史的活化石”,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空间,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浚 县 正 月 古 庙 会

浚县古庙会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据1990年版《浚县志》《大伾山志》记载,大伾山、浮丘山上最早的庙宇中就有二郎神庙,并有道士主持香火。香火鼎盛时所收香资足以供养寺庙全年开支,可见来祭拜的已不是零散的香客,起码说明已有了小规模的香火庙会。到后赵时期,石勒皇帝听从西方高僧佛图澄(231年—348年)的建议,在大伾山东麓依山雕凿大石佛,人们称这尊弥勒佛为“镇河将军”。是大自然造化弄人,还是镇河将军的神威,黄河竟乖巧的从大伾山脚下向东推移100多里,使这尊“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不仅受到本地民众的顶礼膜拜,还广泛吸引晋、冀、鲁、豫等省区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祈福。弥勒佛坐落在大伾山,标志着浚县庙会的形成,庙会因庙而生、而兴。众多专家学者考证认为,浚县古庙会的萌芽期则要比后赵时期久远得多。因此,浚县正月古庙会起码应与大石佛的开凿时间同步,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后经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大伾山、浮丘山上每每有新的庙宇兴建,特别是明代浮丘山规模宏大的碧霞宫建筑群的落成,使庙会西移浮丘山顶,与会民众越来越多,促进了庙会的大规模发展。“至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古庙会已颇具规模。”

浚县正月古庙会从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始,至二月初二结束,前后历时月余。庙会规模宏大,内涵厚重深远,是浚县民俗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浚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庙会延伸的历史渊源,成为一座由产生、发展到成熟,充分展示浚县民俗文化的大平台。届时,远近香客由会首带领,高挑“朝山进香”旗,直趋碧霞宫朝顶,燃放鞭炮,焚香叩头,祈祷保佑。浮丘山顶鞭炮声日以继夜,大殿前铁火池内香火升腾。庙院内外人头攒动,县城四关四街水泄不通,四郊通衢车水马龙。商贾笑脸迎来送往,僧道击磬喜收香钱,文艺表演喝彩不断,风味小吃吆喝相连,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生活用具品类齐全。正月古庙会有完整的祭祀仪程和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其中正月初九、正月十六两日的数十家社火朝顶祭祀,更是相继把古庙会推向高潮。正月古庙会使数百万香客精神愉悦,购物需求志得意满,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2009年后,市、县政府连续成功举办11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使正月古庙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成为鹤壁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大幅度优化了当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环境。



浚 县 大 平 调

浚县大平调俗称大梆戏,也叫大油梆。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载:“梆剧发源于郑卫之乡…豫北有平调、大梆剧、皆其支裔也。”浚县古属卫地,是“大梆剧”发源之乡。至今仍流传浚县民间的古老童谣可作佐证,“筛打锣,锣大笛(西路大平调用曲牌体音乐结构演唱的主奏乐器),姥娘门口有台戏。啥戏?大梆戏,嘟!嘟!嘟!(尖子号吹奏声)刹了戏”。其流布区域涵盖豫北、冀南,影响郑、汴、洛及晋东南、鲁西南等地。

浚县大平调的表演艺术阔放质朴,各个行当自有程式。身段造型酷似社火、灯笼画、寺庙壁画,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传统武打戏中不乏真刀真枪,“镗镰削柳椽”“地躺梢”“碰肚”等颇似民间武术对打。其脸谱、彩头、喷火、獠牙等更独具风格,这些表现形式极具戏曲的原始生态。浚县大平调的音乐唱腔自成一家。四百多支锣鼓曲牌,八十多种唱腔板式,正戏前演奏的《小开戏》《大开戏》《花开戏》(集班社全部弦乐、打击乐、吹奏乐、独唱、合唱于一体的展示性演出)等丰富多彩。其声腔系统的“秋凉双过板”“三搭腔”等板式和各行当都是大小嗓相结合的唱法更为罕见。尤其是在《打登州》《玉河关》等十几本传统戏里都不同程度的、甚至有些整本戏竟然是曲牌体音乐结构,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文化艺术研究课题。

浚县大平调独树一帜的表演技艺和音乐唱腔,使人们看到了多种艺术门类被融进戏曲的原始脚步。从其流变史看,其完整保留了各个时期的原始面貌,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艺术特质。数百年间,起到了与人民忧喜相关的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仍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浚 县 民 间 社 火

 浚县民间社火历史久远,据相关史料记载,清代中期已很盛行。其起源以及早期发展状况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对浚县正月古庙会展开研究,成果颇丰。提出浚县民间社火的产生发展应与古庙会同步或稍晚于古庙会的祭祀活动,后赵时期已具雏形,唐宋形成规模,至明清时期古庙会颇为兴盛,民间社火也当在其中。延传至今,应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浚县民间社火是勤劳智慧的浚县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历程中,创造出来巨大精神财富。蕴含着广大民众的喜怒哀乐、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规模大、分布广、品种多等特点,在全国实不多见。1985年末,全县有社火230多家,占行政村数的45%。较大村庄村村有会,户户随会。浚县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多样,品类丰富多彩,全县有高跷20家、秧歌180家、花船4家、竹马6家、舞龙4家、狮子37家、背阁抬阁6家、大头舞与二鬼摔跤10家、打花棍8家、腰鼓34家。2013年,挖掘恢复了顶灯、蹦杆轿、说唱高跷、威风锣鼓、地秧歌、打花棍、花篮舞、钉缸、担经挑、跑马匹等10个传统社火品种。民间社火为业余群众组织,费用分摊,农闲排练,节日喜庆演出。表演时间主要集中在浚县正月古庙会的正月初九、十六和遍布全县的庙会祭祀活动中。城区社火表演集中在正月初九大伾山吕祖祠前和正月十六浮丘山碧霞宫广场。届时,出演社火60余家,观众数十万人,规模宏大,举城欢腾,表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愿望。

至2019年,浚县民间社火存续状况良好。传统的社火品种焕发生机,尘封多年的表演内容得到挖掘展现出当年风采,新的社火品种不断涌现。21世纪二十年代,又新组建社火队七个,呈现出繁荣向上的发展态势。


信息来源:鹤壁市群众艺术馆